福建长乐无棉之乡铸纺城
2012/2/16 乐佳花边
2011年,长乐纺织产业再次飞跃总产值突破700亿元,成为支撑福建制造业的重要产业集群。2013年目标更宏伟:总产值突破千亿元。
长乐,不产一棵棉花。“无棉之乡”却崛起了“草根工业”,并渐渐长成“参天大树”。这一历程如何?挑战有哪些?未来跨越发展的路在何方?
借力东风 “草根工业”渐渐长成“大树”
长乐素有织布传统,改革开放东风吹来,敢闯的金峰镇农民纷纷集资办起蚊帐厂。1979年初,全市首家纺织企业金峰凤港针织厂诞生。之后,不到两年,金峰镇就涌现出3000多台织布机,周边乡镇也跟着效仿。至1983年,长乐纺织企业发展到45家,总产值689万元。
至1988年,长乐纺织企业达到410家,总产值2.14亿元,比1983年增长31倍。资金、技术、设备、原料等要素向长乐汇集,金峰、松下等乡镇逐步出现纺织专业镇、专业村。
上世纪90年代,经过原始积累后,长乐纺织业开始扩张,每年至少有3亿元的资金投入纺织业。集聚发展的态势渐成趋势:产业分工上,主要以经编、花边、锦纶丝、涤纶丝、棉纺为主;区域分布上,主要聚集在航空港工业集中区、滨海工业区、闽江口工业集中区。
民资回归 纺织产业集群加速崛起
“大树”真正枝繁叶茂,则得益于长乐市2002年开始大力实施的民间资本“回归工程”。
长乐海外华侨达40多万人,侨居在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有6万多名企业家遍布国内各个省市,民间资本十分丰厚,每年仅侨汇收入就达数亿美元。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因此大大加强:“十一五”期间,长乐纺织业固定资产同比增长了2.6倍,2010年达155.43亿元。
2005年,长乐纺织业迎来质变时刻,年创产值190亿元,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突破50%,“支柱产业”名副其实。当年,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长乐“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”称号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更是跨越发展,每年新增产值100多亿元,2011年达700亿元,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60%。
“长乐纺织”在国内乃至国际地位渐渐凸显,锦纶民用丝产能达40万吨,占全国总产能近30%,占全球11.4%;纺纱规模550万锭一个县域有这么大的规模,在全国还不多见,纱线年产能105万吨,其中纯涤纱约占全国产能70%;针织经编面料、花边产品25万吨,占全国1/5市场份额。
面对挑战 产业结构失衡创新偏弱
目前,在全国21个纺织产业基地市中,长乐纺织业规模排名第10位。从时间维度看,这标志着成长、壮大,但从空间维度看,这也意味着不足、挑战。除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共性挑战,他们还有不少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首先是结构上的不平衡。从产业看,产业链呈现“前大后小”的特征,化纤、纺纱、针织(经编)发展较快,占七八成,而织造、服装、家纺等发展相对滞后。从产品结构看,较为单一,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,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、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等占比很低。
受结构不平衡影响,长乐纺织产业关联度不紧密。竞争的多,合作的少,分工的多,协作的少,内部联系不紧密,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相互依托、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,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又使产业利润外流。“本地服装、家纺、产业用纺织品等利润大、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滞后,没有起到终端拉动的作用。”陈木珠分析。
再者,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。目前,长乐纺织业大部分企业真正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比较少,大规模、大批量,低成本生产、低价竞销、快速占领市场的成本竞争型发展之路仍是普遍选择,创新驱动有待发力。
同时,品牌培育也有待加强。目前,长乐纺织业已有2项国家免检产品,33项福建名牌产品等,但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尚未突破。从区域品牌看,“长乐纺织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待提升。
提升之路 政企携手转型升级做大做强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击,长乐纺织业亦经受震荡。之后,政企双方达成共识:转型升级,迫在眉睫,别无选择!
2011年,长乐市邀请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、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业内专家,编写了《长乐市纺织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,提出今后发展方向:加速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;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以创新驱动发展;培育自主品牌,提升产业素质等。
自主创新在加速。2008年1月,福州市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长乐;去年11月,长乐出台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意见》,对企业获得科技进步奖、科研攻关等进行扶持和奖励,最高奖励100万元。此外,邀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、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前来鼓荡“头脑风暴”、开展科研合作,已形成机制。
上一篇: 粘胶短纤春风得意龙年“开门红”
下一篇: 籽棉价格棉花现货缓涨


